这几天在看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日文书籍,该书于2013年出版,目前已经看了21%,看的方式仍然是粗浅掠过以掌握大意为主。

该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从行为目的的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即目的论。与目的论相对的是原因论,即从原因的角度去解释人的行为(这也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举个例子:孩子因对父母不满而离家出走,这是原因论,而目的论则这样解释这个行为:孩子为了离家出走而找了对父母不满这一理由。与其说过去经历创伤促使性格形成,不如说害怕突然改变的不适感和潜在风险而继续选择持有以前的性格。在目的论中,性格、习惯、创伤等等都被总结为一个词:lifestyle,且认为个体往往选择保持lifestyle不变而不断贬低自己,却忽视了自身做选择的能力。

经济学里面讲“已经付出的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参与决策”,目的论则讲“过去不能影响现在,影响现在行为的只有现在的目的”,立足于未来而非过去审视现在的行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是更积极、更经济的心理学。无论是《挪威的森林》中永泽所言:“做应该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还是《当下的力量》中对“本我”的诠释,都和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个体对当下拥有完全的掌握性力量,过去(多巴胺、短期)不及未来(内啡肽、长期)重要。

待续…

几天前和哥哥拌嘴了,起因很简单,我开他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另一辆车把车门钢板侧面的车皮碰下来一点。嫂子表示以后注意,我私下和表哥聊并表示赔钱600块。他说给钱就是不尊重他们,我说碰坏了就是碰坏了和尊重不尊重无关,因此吵了起来

我后面反思这件事情,发现确实是我做错了。首先,嫂子之前就提醒过我,我却一点都没在意,这确实没尊重她。另一点则是,我因相当排斥以前寄人篱下生活的无力感而近乎本能地想用钱来掌控事情发展的“主导权”,这一行为既推开了嫂子也伤害了我和哥哥之间的情谊。

Read more »

几年前,我给刚上大学情窦初开的妹妹发了几张女方被男友利用法律坑害的记录截图,本意是想提醒她交友谨慎。自那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她打电话给我,言辞颤抖,充满了迷茫和压力,几句话过后,竟直接哭了出来…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我做了极其恶毒的事情,我在她美好的愿景上留下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这道伤口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慢慢变成了我与她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今天经过小巷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小女孩,身穿价值不菲的银装蜷缩着在角落默默哭泣,我慢慢向她靠近试图询问,她却猛的抬头看向我,身上亮闪闪的银装变成一根根尖刺浮在身前,这时的她宛如一支绽放在寒冬的玫瑰,晶莹剔透,却刺骨严寒,不似人间造物。我楞在原地,一动不动。

“不要靠近我”,她冷漠的说了一句之后,继续蜷缩在角落哭泣。

Read more »

视频概述:某大博主在一家大型外企食品店吃出了异物,主动联系商家后要求按照法律执行:商家赔偿1000元,商家走完流程之后赔偿了该博主1000元+商品购买价格,共约1100元。该博主把全过程用视频记录并发在了网上,twitter一位网友进行了转发,并询问该做法针对另一家企业是否可以,诸多网友在该则帖子下面进行了评价(所有评价和视频都是中文)。

我看到一则评论,大概意思是:罚普通民众、小企业罚得很重,罚地方、国内大企业则罚得很轻,很不公平。且不论这一观点的对错,原评论和视频内容、网友提问不仅没有一丁点关系,而且两句话里面完全没有任何主语,即到底是谁在充当“罚”的角色。因为上下文的关系,我本能地把那位大博主代入了这一角色,因此读了三四遍才明白他的意思,彻底搞懂他的意思之后我把他拉黑了。

再继续看其他评论,至少三条对该博主进行了语言讽刺甚至辱骂,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嫉妒或是对仅剩不多外企的保护欲,我感到了愤怒——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还有一些评论对网友的提问进行的回答,大概是会赔偿原价、会进行三倍赔偿、不仅不会赔偿而且会被反告、封号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Read more »

2025.01.23下午16.08读完了日文版《挪威的森林》,提前两天读完,蛮开心的。

遗憾的是,尽管收藏了643个条目(单词、句子),能记住的却寥寥无几。每三页做一次查询,因此只能说出大概的故事情节。

但我却格外满足——降低了记忆要求反倒容易长期坚持。记得刚开始的时候,4%的内容挣扎着花了6个小时才读完,现在4个小时能读6%、7%的内容。每天完成既定目标甚至超额完成觉得还能再读一点时,果断放下去睡觉——我需要细心呵护自己仅存不多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随便熬夜的小男孩,不敢轻易透支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刚刚28岁我就感觉到了岁月在我身上的痕迹,熬夜导致第二天状态格外差、看书稍微久一点久眼睛就隐隐作痛、4年前因不健康的作息导致的慢性病症状开始加重……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一件事:我已经在变老了

Read more »

今天是圣诞节,也是这一年的倒数第七天。当我想写这一年的总结时,总是会感到后悔,我这一年过的太普通太窝囊了。

1月份被A裁员,得到了一万块补偿。至于被裁原因我个人总结是:过分自私,太专注于自身利益而忽视周围人(同事、上司、boss)的感受。我在职场上“折腾”得太过分了,所以我的个人履历那个德行也全是我活该。大概1月21号左右入职B公司。

Read more »

电影《房间》中有这样一幕:母子(孩子5、6岁)俩个获救之后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问:“你是否考虑过把孩子送托儿所?”,
母亲:“为什么?”,
记者:“因为那样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这一幕以母亲的沉默结束。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