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速生产力》全书碎片化整理
《慢速生产力》
前言
慢速生产力
- 少做一些事情;
- 以自然步调工作;
- 执着于品质。
写作目的
- 证明以自然、轻松的节奏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是可行的;
- 怎么做。
本书写于疫情期间,这一时期互联网扩张速度已经放慢,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世界一方面多元文化盛行,与民粹主义冲突,另一方面局部战争增多且难以控制。以GDP、盈利率、增长率为代表的数字扩张速度变慢,而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不安、冲突等恐慌情绪蔓延。
Part One 原理
Chapter 1 伪生产力的兴起与衰落
-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是把思考具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而异,无法量化,因此没有具体的生产力衡量指标;
- 数字就是数字,没有任何意义。是我们从事的工作、欲望强行给数字加上了意义,跟风认可了这种“毫无联系”的关联。
- 通过数字来彰显意义的行为,全是对生活、环境的妥协,真正的热爱(目的)是无价的。书中的人物祖克一开始锚定的就是自己的梦想,他的行为在追求月薪、安稳的普罗大众眼中自然是缓慢、无知的,但对祖克而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财富(大不了回去接着当司机嘛),想做并真正持续付诸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玩家;
- 锚定数字、锚定“忙碌”的人,锚定的是职业生涯甚至人生的落后指标,揭示结果的那一刻或已无法挽回。
Chapter 2 一个较慢的替代方案
麦当劳餐厅的故事,在当地人看来(或许)是一场捍卫生活方式的抗争。对麦当劳新餐厅的唾弃只是当地人对商业文明不断侵蚀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愤怒的缩影与导火索。堵不如疏——面对文化侵蚀以文化攻之才是正道;
「比起開心過日子的人,那些為他人承受苦難的人對人類的傷害更大。」
下限一开以后就堵不上了,可见当时的意大利人的团结;
專注於尋找替代方案來取代錯誤,以及從歷經時間考驗的傳統中汲取解決方法
本书写作参照物是:比办公室隔间历史还悠久的传统知识工作者(作家、科学家、剧作家、画家等)。
儘管知識產業現今的許多工作方式已經固化成了傳統和慣例,但其中有些方式的形成是武斷的,有些則是從不同的、更古老的工作類別中借來的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身。
Part Two 原则
Chapter 3 少做一些事情
需要少做一些事情的原因or现实背景
「行政開銷稅」(overhead tax)
一项任务总是比想象的要难—花在沟通、适应新工作工具上的时间往往超乎想象;
我們以隨意的態度管理自身工作量,這會保證我們總有太多事情要做。
压力不仅是一种落后指标,而且是随情绪变动而非身体实际情况的指标,因此也不真实;
少做一些事情(减少代办清单总量),以更轻松、悠闲的心态(更多的心理空间)提高每件事情的完成质量。换个角度,在准备好的情况下(比如提前说明某件小事会迟),仍以“平常心”、平时的步调去做重要的事,这份游刃有余很难;
沿袭下来的仅仅是工作方式吗?当然不是,还有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中耳濡目染养成的思维方式、家风、企业风气、社会风气,甚至世界潮流。仅仅突破个人的固有思维(想+做)就已经很难,突破家风、企业风气更是难上加难(难怪日本社畜会跳楼)。到现在为止,
世界上也只出现了一个“马斯克[1]”(挑战成规)任何一个取得成就的人都做到了对成规的挑战甚至无视[2]。这是一个根本就逃不开的问题,是采取何种策略、心态、行动去面对的问题。
限制大型事务
减少使命(长期目标)
- 重新开始[3](知行合一):我必须摆脱固有思维(清空)并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力。
减少专案(阶段、持续性行动)
看书+写笔记+总结反思+用于生活(培养习惯、言谈举止)。生活中保持高质量输入(上课、看书),并建立新的思维、心态、行为模式;
减少每日目标
- 读固定页数+写笔记+用于生活(坚持运动、读书的习惯、平时说话不用中文、主动和外国人对话交流)。
我曾经以为财富自由是我的使命,现在我觉得它对我而言是个口号。我以为发现热爱是我的使命,现在我觉得它是行动力的结果。我以为学好日语是我的使命,但我发现我无法靠它谋生,它更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在校上课本就是这个专案的一环,我应该做的是充分利用在校、零碎时间学、说日语。
遏制小任务
如果线上联络的可以用公开对外时间等方法解决,在隔间式办公如此流行的今天如何
- 友善而显著地减少他人直接找自己的次数?
- 显著增加领导找自己的次数?
这两个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甚至涉及到了自己对公司的选择、自己进入公司是所采取的策略和行为,尽管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但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 如何让对方觉得自己可靠且有价值但又不是一个老好人?
非标准答案
让领导来找自己,同事就不会来了
- 心态
- 先顾好自己的事,先对自己负责;
- 保持学习,但在生活要摆脱学生心态、脑补(敏感、事儿逼)习惯;
- 不轻易亮牌、保证自己手里永远有牌(没有的时候就装);
- 自己说话、做事别磨叽歪,平时和人交流(包括上课)更别叽歪,尤其答案措不及防的时候,沉默(咬舌头),别墨迹;
- 跨领域、复合型能力;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再不济哪怕沉默、傻笑、只汇报工作结果都比说错话、磨叽强。
自动驾驶模式
- 和《深度工作》中设立每日日程表不同的是,在本书中强调针对某些常规任务建立习惯(用同样的时间、地点、行为来强化记忆),从而减少设立日程块、查看日程表的精力,甚至可以根据该习惯拒绝突然的任务;
- 这需要记录每日日程并总结规律。甚至可以用来观察个别人的习惯,比如领导。
同步
对外办公时间
- 在邮件、IM的自动回复中公开一个时间段来处理沟通问题、琐碎任务,并以这个时间段来友善拒绝杂七杂八的沟通;
- 真正紧急的事情打电话。
定期团队会议
- 总结进度、沟通问题;
- 往往需要一个领头人(有决断权)来理清各种扯皮的原由,并为下一个阶段安排任务。
要求他人付出更多力气
- 公开自己的日程表;
- 无法评估工作量的情况下拉着他找领导要优先级并问清楚其他工作完不成的后果。
Pull Workflow
- 公开自己的工作表(企业有公用的就用公用的,没有就用自己的,标清楚优先级,这一周的工作),必要时在群里公布每天的计划:哪个任务预计可以今天完成,哪个任务有变动(说明原因)。下班前半小时再发一次,进度情况,明天做什么任务;
- 但往往会有另一项任务A插入进来,导致当天能完成的任务B后延,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把两个需求人叫到一起商量,商量不出来结果(双方都不退让),我就得去找领导说明情况,一般情况下领导会把任务A交给另一个人去做;
- 还有更极端情况是任务A和任务B只有我能做,我需要先确认这两个任务是不是定期性任务、以后也可能撞车,再找直属领导说明情况,以后的琐碎工作能否给自己减轻一些,以定期高质量完成任务A和B(提高深度工作占比)。尽管我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但现在想来这种能力应该是复合型、跨领域的能力。
Chapter 4 以自然的步调工作
- 这章开头举了哥白尼、居里夫人的例子,距离最近的是居里夫人(1869,一战的时间是1913年)。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爆发导致贫富加剧(野心膨胀),一些人(比如民粹)觉得分赃不均打了起来(一战、二战、贸易战),所以
- 要做到“自然的步调”,先平静接受自己目前的“一切”(比如生活环境),再以乐观的心态告诉自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只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做essential;
- 躲不掉,而且要前进(平静接受),避世隐居说的好听,单是“生病”一项就能把人困死;
- ai在发展,未来人类社会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机会更多(乐观心态);
- 多学、多做、多掌握(静下心来深度工作)。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不要倉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相反地,讓它在有助於創造輝煌的環境,沿著可持久的時間軸以各種不同的強度展開。
如何理解上面的第二句话?
- 想做好一件事是什么感觉?不是一直想着它,是时不时想起它,时不时捧起它看两眼、“敲”两下;
- 对于心里面装着的事(目标),有的人知道(现在的)自己还配不上它,因此容许自己成长,容许自己时不时“敲”它或自己两下;
- 初入程序员那一行时,我被指派完成一个独立的大型页面。那个页面灵活度、精确度要求都很高,经验严重不足的我只是草草了事。在后面测试的过程中,那个页面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在修改过程中,我意识到普通的修补不可能避免出错,却完全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因此只好先跑通所有测试用例,这个问题成了我心中的疙瘩。后面随着我对工作越来越熟练,空余时间越来越多,我开始从需求、测试用例一点一点琢磨、抽象,一点一点修补底层抽象方法并测试,最终写出完整代码。几年后相似的场景我在另一个项目中摸索出恰当的算法绘制出了“多叉树”;
- 有的时候目标是没办法单靠自己的成长解决的,还得会“借力”。电影《社交网络》的男主一开始是个天才程序员,打造出脸书那个产品还是“借鉴”的需求人的idea。产品上线靠的是朋友的钱,为产品拉投资、商业化也是听了“合伙人”的意见,后面自己学成之后用“合适的”手段将合唱改为了独唱。
- 电影有明显的道德倾向性,可道德不能当饭吃;
男主从一开始自己对着电脑敲代码到后面命令别人对着电脑敲,我当时既没看到敲代码人的深厚功力,也没看到成功背后现实的残酷性。现在还能想起来,就不算白看。
- 之前急急忙忙去图书馆看书,恨不得从字缝里面扒出几个字来,今天赶上几个图书馆全都关门,躺在床上看了近4个小时。边看边写,想到什么写什么,虽说进度又落下了,可也写爽了。
几个方法
制定N年计划
-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或者一生有一个“基调”像黑洞一样“吸引”着自己的言行思想,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 现代社会早就已经对普罗大众的一生分成了几个明显的时间段。小学、初中、大学、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等。即使标准并不清晰,查查招聘软件、参加几个比赛、和专业人士聊聊都能了解大概;
- 要定期回顾,比如一年、一季、一个月这么甚至一周的总结。
将工作时间延长一倍
- 人总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新手或者老实人在评估时间的时候总会很理想化地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实际做的时候发现时间特别紧张。他们忽视了时间成本、项目复杂度、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会变多,所以老员工会多要时间。这种情况在小公司很常见,缺少进度管理岗位和人员(老板拍脑袋做决定);
- 有经验的直属领导一般会给新员工多分配一些时间,这段时间对新员工而言是个探查公司风气的机会。比如利用多余的时间深入项目,整理困扰团队的技术文档或者修改底层bug,公开发看老员工反应或问直属领导能不能公开发看他的回复。
简化一天的工作
- 将每项工作的预估完成时间延长25%-50%;
- “做一个,还一个”策略。在突然的任务中花了多少时间就分配多少时间给自己。
接受自己的错误
- 不是每段时间都能朝着目标前进(因此习惯才更有意义),会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时候,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
晚了太多蹉跎了太多岁月,但只要“改”,就不晚; - 意识到不对劲甚至问题的时候却还不肯停下来静静想想才真的会晚(完),因为已经活得不现实了[4][5][6];
- 察觉到不对劲(或问题)是第一步,还要想想自己从何时、哪件事就开始错,牵扯到了谁,涉及到了哪些结果,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这(些)个原因导致了自己怎样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又在“无意”(错误)中伤害到了谁,怎么补救(还有机会补救吗?);
- 有的时候,别人“犯了错误”,而我们承担了代价,可归根结底,都是因自己没有及时避免(或减轻)这种影响,即自己不作为—我们因此气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却继续逃避),久而久之成了“心病”(说好听点是“愿望”,说难听点是“业障”[7][8])。
刻意安排“充电”时间
- 人不是干电池,需要周期性“充电”;
- 将自己置于更大的环境,把自己交给更广大的事物,从而获得轻松感,那一刻会让人觉得:自己、自己脑中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 拥抱自然、逛博物馆动物园是如此,亲密关系是如此,追求新爱好是让自己“深入”更广大的精神世界。因此,party、舞会酒会不是,沉浸式的去玩宏大的3D游戏也不算,因为“醒来”后不仅要面对巨大的注意力残留问题还有思维转换的“不适感”甚至代价。从这个视角去看线上空间,在线上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在线下生活就要付出同样甚至一倍的时间、精力,这才叫真正的“play hard, work hard”;
- 大块时间的休息(低工作强度)可以安排在某个长期项目结束后,也可以利用公司的制度去定期参加培训,把年假和普通节假日放在一起休息;
- 降低工作对自己的心理影响
- 下一周中安排一天“偷懒”。尽量不把繁重工作(会议、新专案、新项目)安排在这一天,比如周一;
- 每月定期在工作日请假一天。可以是月末,也可以是月初,让自己感受“别人都在工作,而我在
看着他们工作享受生活”的“逆流而上”的感觉。可以观察到一个城市“心跳”和荒芜,比如工作日的深圳。也可以享受到“工作日免费”的乐趣,比如周五的九十九里滨; - 松弛有度。紧张的项目完成之后进行充分的放松:进行几天轻松的工作甚至请假去玩。
刻意安排“过度放电”,抵抗天性[9][10]
- 目的是必须提高自己对外界环境、自身天性的抵抗力;
- 在自己不得不做出改变时(比如外界环境变化、发现一个潜藏很久的坏习惯),尽快调整自身行为;
- 举例而言在嘈杂的餐厅、舒服的床上保持平时的效率;
- 高中时期,总是嘈杂的课间和总是不够的睡眠,我当时为了能够在课间睡着,采取了这样一个策略:把周围的噪音都当成和鸟叫一样自然存在的东西——我听得到,只是不去care,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大脑变成一张白纸。这两天我在语校上课间隙(点名、别人回答问题),一边读整理的单词,一边留心老师的进度,其他人讲的话我听得到,但不care。
心理作用胜过环境
- 与工作相称的陌生环境、行为仪式都是在为这个心理状态做铺垫;
一个用心做事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决心胜过无数环境;- 去做;
Chapter 5 质量优先[13][14]
- 不要选“猪队友”做合伙人参与决策,尤其是好几个猪队友;
- 承认、发现自己“猪”的地方
- 不要一直陷在一种思维里面(容易overthinking以及变成“执念”);
- 容许对成果进行逐代升级
- 接受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 接受和人(比如老板)合作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设立统一战线:强调设立标准、价值宣传)。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猪”队友[11](人的理性、天性受年龄、阶段、经历等影响,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
提升品味
建立内在的检验标准;
看一部好电影
- Context,就像看人要看他的言行、习惯、作品、他周围的人、他的历程一样,我看一个作品也应该留心于它的context。观赏一部电影(光影角度)要去专业的摄影杂志、论坛,分析它的叙事就要去找剧本相关的人及其思路,更好地理解书中某个论点就得把相关引用看一遍……Context是发展过程,是历史,我的目的(好奇心、切入角度)又决定了我着重于哪些context;
- 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书中说直接研究已知领域的伟大作品很难是因为对其已经足够熟悉,这是否也是因为context不够大导致的问题。或者这样说,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品,将其一一拆解,详细研究其每个部件、构造,从而理解其制作思路,这种方法适合在计算机、工业领域去“模仿”or抄袭。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画作、雕塑、管理、ceo)这种领域的作品便抄无可抄,只有context,其伟大之处也是在历史角度上的伟大;
- 与其去拆解“台上一分钟”,不如去模仿“台下十年功”的日常。从这个角度去看现在教育和生活的错位问题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比如在一整个理论体系中下去看一个具体的学科)。
- (20分钟后)学科?屁的学科,要爱就爱具体的人,借助了解他的context了解他的思维模式。
关于完美
- 以做出“杰作”、“完美”为目标、嘴上挂着心里想着“完美or最适合”的人一定没有长期习惯,一定总是推翻现有产品不知满足,一定不懂如何和人交往,一定是个最烂的人;
- 对“伟人”(后来者评价)而言从来没有“完美”一说,只有每日枯燥的练习、改进以及那一闪而过的灵感,因此他们是“当下”最完美的长期主义者,比如mac II大火之后的乔布斯(前者)和皮克斯上市、后来重新掌权apple的乔布斯(后者)。
买一个好工具
- (借助外力激励)不适合我。
押注自己
在孩子上床后写作
- 先保证自己的主要活动不受影响,比如先把孩子哄好、处理好工作、保证学习成绩优秀并通过考试;
- 安排好时间和精力。要么出于热爱,能持续地挤时间而不累。要么出于和“主要活动”互补,能把进度缓慢、所学不多但“精”的知识持续应用到“主要活动”中,从而不断“收割”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降低薪水
- 有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源、且该收入源还可进一步扩大(有更大的市场需求,比如在网上发个demo、可进一步添加功能)之后再考虑要不要辞掉;
- 找到下一家之后再辞掉工作(自己要是本事足够用得着辞职?用得着自己花功夫找下家?);
- “骑驴找马”是押注别人,不是自己。
宣告你的计划
- 在作品、公共空间、同水平的人群里面说明自己的计划,迫使自己严格遵守进度、时间安排;
- 给读者期盼的明确时间,保持持续观看的欲望。定期围绕作品出现的讨论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比如米二的《一人之下》;
- 在读者、陌生人眼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 同水平的人可以起到督促、监督、竞争的作用,甚至这些人会对计划本身提出质疑、说出经验(拉他入伙)。
吸引投资人 变成磁铁
- 前提是有好的作品、行动、洞察力、见解(作为自身独特价值)来为自己“说话”。乔布斯的商业头脑和对个人电脑的洞察力,早期白手起家;
- 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什么样的人。反例:对现状无法忍耐(作品一拖再拖)的乔布斯有一帮对现状无法忍耐(股价下跌)的合伙人。正例:想做cool产品的乔布斯有一帮cool队友,在车库里面做出了cool的mac II。apple前期的广告也足够cool(品牌价值宣传);
- 围绕产品做磁铁(社区)。英伟达主动建立CUDA生态圈[12](线上社区、研究机构、高校、产品兼容性)。unity的崛起和被臭骂、tumblr的没落。
简单总结
民粹主义(以美国特朗普为代表)的力量已经不可忽视,战争也登场了,人类社会哪有什么稳定的,对于具体的人而言,经济、社会、自然灾害等对人的影响、破坏就从来没断过,只是这些事还没对我造成太大影响而已(或者已经造成了),环境、机会对人的要求从来都是更高(技能、待人接物、洞察、决断)。未来20年~~~~就我这种普通人对任何一个人而言从来没有什么历史机遇(幸存者偏差),只有坚持(repeat)+洞察(观察趋势)+赌(去做)[15],所以qtmd时代!
- 1.There ha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in history to build wealth. @废话集 ↩
- 2.选择权极高的社会里,你可以选择新的范式, 玩新的游戏,别人拼死拼活参加游泳比赛,想以最快速度游到对岸;你悄悄找到一座桥,悠闲的走过去就好了。@Svwang1 ↩
- 3.“重新”是关键,“开始”是执行。@大哥 ↩
- 4.“明明自己是在往前走,怎么路(选择)就越来越少呢?”、“明明在一直努力,怎么就是不见长进呢?”、装睡的人叫不醒。 ↩
- 5.Who you are, what you think, feel, and do, what you love—is the sum of what you focus on. 《Deep Work》 ↩
- 6.Live authentically, and there will be cause and effect. @大哥 ↩
- 7.“不疯魔不成活” 《霸王别姬》 ↩
- 8.一边说着渴望被爱,一边把试图接近自己的人推开,还tm借口说遇到真爱。 ↩
- 9.“心力”是你决定继续努力做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的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的力量比外在环境、仪式等带来的力量强大太多了。你心里有信念,外在环境带来的干扰都能被你屏蔽掉,继续努力做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之前很多事情没有坚持下来,本质上还是少了相信的力量,你没有理解事物本质,不相信它是正确的事,你肯定坚持不下来。@root @大哥 ↩
- 10.培养不被外界噪音所裹挟的“注意力”:当新的信息和事实,明确无误的显示,你必须采取一种和自己现有的本能习惯相差较大的行为模式,才能维护自身安全和长期利益的时候,可以果断抑制现有的生理和心理习惯,而切换到新的行为模式上去。这种自控力,短期能耗较大,但长期反而最节能,效率最高。如果没有这种自控力,你的身体习惯,周边的各种噪音,都会鼓励你去任性,鼓励你合理化自己的任性,因为这样短期最省力最舒服。但这样迟早跌入万劫不复的大坑里。 @Svwang1 ↩
- 10.一元思维 @大哥 ↩
- 11.人是苦虫,不打不行。 《金瓶梅》 ↩
- 12.“当问到 CUDA 的市场时,我会告诉投资人‘没有市场’。我们仍然投资——因为我们相信它的潜力” @黄仁勋 ↩
- 13.大哥评语:You must first become consistent before you can become exceptional.
The number one thing that prevents consistency is big decisions left unmade.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nclude what not to do.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that is not being sure which input yields the highest return.
And that’s hard to do when it’s the first time at whatever revenue level you’re at. ↩ - 14.大哥评语:🤷 You think you’re not good enough when in reality, you just haven’t done it long enough. Sometimes you just gotta give time, time. Most people quit right before it clicks. Mastery takes boredom, patience, and showing up even when it feels pointless.
It’s tough when your work doesn’t match what you imagined. But if you keep going, one day it suddenly clicks, and you realize you were getting better all along.
Not a lack of skill, just not enough reps yet. Give it a year of focused, boring work, and most things will click.
Seen this play out so many times. ↩ - 15.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