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复盘(仿写)

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竞争力,如何全身心投入、掌控自己的生活,本书提供了一个实践方向—深度工作。

关键点

  • 深度工作:在专注的状态、避免分心的环境下把注意力推到极限进行高附加值的高认知生产活动;
  • 浅薄工作:在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下进行低附加值的低认知(甚至负认知)生产活动;
  • 削减、集中处理浅薄事务:用具象化的方式提前规划一天活动,并设立deadline;
  • 拒绝任何好处心态:正确看待互联网(网络、app、邮件、社群群组),衡量各种工具对自己主要生产活动、能否顺利集中注意力的利弊;
  • 培养深度工作习惯:量化(规划、记录)每一天的活动时长,分析长期趋势,巩固行为养成习惯。

围绕“深度工作”的思考

驱动力

  • 让自身更有竞争力。
    • 深度工作能力是快速掌握复杂知识、将技术转化为优质产品所必需的能力,也是个人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
    • 决策者发现企业问题、洞察发展趋势、确立研究方向、提前部署,深度工作是必须的;
    • 团队为达到目标深化协作、攻克难关、建立技术壁垒,深度工作也是必要的[1]
  • 提高生活品质。在深度工作、思考、学习、练习的活动中获得新体验(心流),能让身心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舒畅。

分心

  • [2]趋易避难的心理本能。一味逃避深度思考、承担责任、承认过错等不适,后面会有处理不完的不适和问题。而不适只是假想(脑补)的结果而已,实际并不存在。分清对自己的essential和nonessential(应该做的和想做的)并付诸实践才是治愈这种本能的良药[3]
  • 情緒化與多巴胺成癮。兩者存在互相促進的關係,一般表現為對藥物、酒精、極限運動或互聯網成癮。尤其對於互聯網“快餐”成癮的人而言,線上注意力不斷切換,會對大腦造成持久性負面影響,造成在生物學層面無法脫離舒適區的惡性循環。对容易让自己进入情绪化的事物、人物、环境保持警惕,并远离;
  • [4]注意力殘留與認知障礙。正因為注意力殘留的存在,才導致了在任務間快速切換(比如分心、被打擾)的認知切換代價—認知障礙;

思维

  • 愿意、乐于集中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工作,能够主动远离“诱惑”;
  • 为了目标(热爱)敢于挑战固有认知,长时间面对来自环境的不理解甚至歧视不为所动;
  • 乐于享受无聊,乐于让system 2“停转”(享受system 1处理信息的过程)。

工作内容

  • 低认知工作占比高,注意力在“深度工作”和“浅薄工作”间来回切换,既不利于培养深度工作能力也损伤大脑;
  • 根据产生的利益大小、自身能力能否得到锻炼等长期利益以及对手的评价、优劣势[5]为标准区分工作内容,从而更客观、更有选择性。

环境

  • 宏观来说,任何环境都可以进行深度工作,只是用来抵抗“噪音”的心力不同。
  • 安静有序的环境更适合用来进行集中大量注意力的系统思考,进行更重要的工作。做体力活动、休闲活动时可进行逻辑性思考(书中内容、问题关键点等);

时间安排

  • 安排不受打扰的大块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 安排时间睡眠(早睡早起、午休等)、放松保持精神充盈,身心愉悦;
  • 安排时间集中处理繁琐事务;

进入深度工作

  • 根据自身习惯、工作日程、通勤方式安排时间、地点进行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之后安排小块时间休息、充电(散步、小憩、发呆);
  • 培养深度工作仪式(提前准备热咖啡、深呼吸、戴上耳机等),深化潜意识对深度工作的重视从而更快进入状态;
  • 根据对主要生产活动的利弊审慎选择工具。提前关闭通知避免打扰。

培养深度工作习惯

从细微处着手

工作、生活中浅薄性活动尽管无法避免,但有削减、整理、将其转化为深度工作的必要,否则无法养成习惯。

  • 利用固定时间表,给工作、活动安排deadline,迫使自己给工作安排优先级,并否定、推迟、压缩整理琐碎的事务;
  • 尝试“一心二用”,比如带孩子、锻炼或排队时,努力进入“深度模式”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书中内容等;
  • 削减浅薄事务对注意力的消耗。
    • 删除弊大于利的软件、群组、联系人(减少二次注意力消耗);
    • 在自己和nonessential(琐事、诱惑)间设置阻力。不在手机上安装娱乐式app、社交账号设置明显的发信门槛;
    • 工作生活上设法拒绝杂事、提前把杂事安排、交代好。
  • 深度工作、主要高认知活动结束之后,安排时间发呆、休息和充电;
  • 结合时间表,定期检查工作、生活中的浅薄工作所占的时间比例,观察变化趋势,并对生活做出调整;
  • 明确目标(essential),并调整外在以迎合环境。

培养习惯

  • 确定将来(一年、半年、一季等)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自己每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量,进而预估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
  • 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内容安排固定时段从事主要生产活动,并拒绝在时段外想工作有关的内容,给system 1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进而反补system 2);
  • 记录每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深度工作时间,检查目标完成情况,观察趋势、总结原因、结合每日工作表尝试加大专注力度、安排更多深度工作时间;
  • 以安排更多深度工作时间为目的(核心),进一步调整每日活动(睡眠时间、饮食、通勤、工作地点等浅薄活动)。

  1. 1.cuda 从 2006年十一月推出,到 2012年真正被市场理解,花了六年时间。前面四年花了接近五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支持 cuda, 直接导致 2010年财政年度的毛利率比 2008年下降了 10个百分点。英伟达目前三万亿美元的市值,大概 90%要归功于 cuda 构建的复杂开发者生态,否则和 amd 也差不了多少。 @Svwang1
  2. 2.The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EA) suggests that it is not negative thoughts, emotions, and sensations that are problematic, ==but how one responds to them that can cause difficulties. As opposed to deliberately choosing discomfort, which only results in discomfort.==
  3. 3.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人無法擺脫自己的階級”,我認為講的就是“在這種心理本能的影響下,人無法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也無法做出超出這種思維的行為”的意思;
  4. 4.the persistence of cognitive activity about a Task A even though one stopped working on Task A and currently performs a Task B.
  5. 5.Ken Olsen 他老人家也许在 1992年被强迫(从Dec)辞职之后,就重仓 Sun Micro 股票,因为作为被击败的竞争对手,他应当比所有人都清楚DEC 为什么打不过 sun micro 的全部详细原因。然后躺平到 2000年,获得十几倍的回报再卖出,继续躺平。 @Svw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