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复盘

#BN Book 3 复盘
自己尝试写了一个,明天参考大哥和群里各位的复盘再写

技术革新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巨大改变,比如马车之于汽车。然而任谁都无法掌握变化的方向,只能养精蓄锐等待机会来临。而已然到来的ai时代,机器可取代大部分机械重复性人力劳动,融入各种ai的生产力工具将工作效率推向新的顶峰,个人若不做调整,难以生存。在各种信息、人才唾手可得的新时代,只有两种人能赚得盘满钵满:

  • 能与各种复杂的生产力机器合作,发挥创造性价值的人;
  • 各行各业的超级大牛。

换句话说,适用于ai时代的财富分配法则很可能不是2-8法则,而是1-99法则(赢者通吃)。如何成为上面两种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总结两者共性,不难发现两个关键能力:

  • 快速掌握复杂技术的学习能力;
  • 将技术转化为优秀产品的生产能力;

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而正是练习的程度(经验)不同才导致了人才的差异。而深度工作就是在同样时间内将练习成果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然而深度工作并不适合所有职业,比如企业高管[1]。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深度化”、陶醉于期间乐趣的方式(因此很多高管使用它),一种用行动赋予行为本身意义的方式。毕竟,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深度工作稀缺的原因以及对生活的意义。第二部分则建立行动框架,指导我们从生活的各个时刻培养深度工作这一能力。

深度工作稀缺的原因

尽管“注意力的不停切换会对大脑造成持久性损伤”这一说法在坊间已有所传闻,但由于生活本身的碎片化、浅薄行为的定义不清晰(甚至因人而异),其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无法度量。与其花功夫去计划,不如先把最容易的做完。因此我们一遍做着简单重复性高的行为活动,一遍享受着每次点击、分神、划动带来的多巴胺快感,还可以在领导面前自夸短短几分钟就处理完了十几个工作任务。
选择轻松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但这种态度在公司、网络、社会蔚然成风时,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公司会变得山头林立,阿谀奉承、攀比之风盛行,个人则会失去真正的目标,变得跟风、短视,只追求眼前利益。网络空间则不容许不同声音,信息同质化严重,有价值信息再难获得。
以上种种,在ai潮流面前显得日益脆弱、不堪一击,因此深度工作才更有长期价值。

培养深度工作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和外界保持着联系,但因为角色、态度和行为对每种联系又会有所区别。但站在个人角度,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自己想做的(达成目标、努力工作挣钱、陪家人、打游戏刷视频等);
  • 自己不得不做的(交水电费、做项目、回同事和老板消息、应酬酒局等);
  • 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休息、无聊发呆、通行的时候等)。

无论是那种角色,都有属于该角色的最重要、价值最大的工作活动(essential)以及突然的、琐碎的浅薄事务(nonessential)。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nonessential活动占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即使在大块的essential工作中培养了深度工作能力,在其他时间无法良好保持,也难以精进甚至无效果。因此,若要培养深度工作能力必须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从最容易处开始改变。

从细微处着手

何为细微之处?它包括所有零碎时间:通勤、排队、发呆、陪孩子玩、刷视频推文等行为,也包括工作时回消息、读写邮件等nonessential活动,也都可称为浅薄性活动。浅薄性活动尽管无法避免,但有削减、整理的必要,如果不尽可能用更有意义的任务安排好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那潜意识始终都抵抗着诱惑,注意力在一直被消耗。用行为给时间意义,从而获得快乐。

互联网

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都有互联网的痕迹,工作中有专门的通信app、邮箱,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资讯、影视软件。我们对于这些信息的反应行为影响着我们接受怎样的信息(算法)和我们的潜意识,影响着我们的圈子,决定着我们是怎样的人。

  • 果断删除、远离对我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弊大于利的软件;
  • 在社交媒体上设置醒目的发信“门槛”,提高发信人发信成本(邮件设置自动回复);
  • 主动沉默一段时间来筛选群组、社群;
  • 工作上的沟通带有更强的预见性、流程性。主动告知对方相关流程、注意事项等,避免在沟通结束还念念不忘;
  • 留时间给生活(补充注意力),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睡觉、陪家人、公园散步等;
  • 巧妙利用番茄工作法来克制分心的诱惑;
浅薄事务

用时间表去规划一天的活动,时间表的意义在于具象化自己的时间,尽管计划经常赶不上变化,但面对时间表上的空白总要问自己一句:“这段时间用来做什么”?利用潜意识加强对时间的掌控感。

  • 严守下班时间,给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设置截止时间(固定时间表),迫使自己给工作安排优先级,并否定、推迟、压缩整理琐碎的事务;
  • 在不得不进行的浅薄事务中,尝试“一心二用”,比如带孩子、锻炼或排队时,努力进入“深度模式”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书中内容等;
  • 结合时间表,定期检查工作、生活中的浅薄工作所占的时间比例,观察变化趋势,并对生活做出调整;
  • 利用浅薄事务迎合环境变化(只要不损核心利益,皆大欢喜地把事情做了岂不更好)。

培养深度工作习惯

  • 确定将来(一年、半年、一季等)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自己每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量,进而预估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
  • 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内容安排固定时段从事主要生产活动,并拒绝在时段外想工作有关的内容,给system 1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进而反补system 2);
  • 记录每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深度工作时间,检查目标完成情况,观察趋势、总结原因、结合每日工作表尝试加大专注力度、安排更多深度工作时间;
  • 以安排更多深度工作时间为目的(核心),进一步调整每日活动(睡眠时间、饮食、通勤、工作地点等浅薄活动)。

整理

生产活动的质量 = 花费的时间 x 专注程度 x 对自己的重要性;

数字作为一种无可争辩的权威已在人类社会宣告统治权,个人也应该主动拥抱并利用这一权威来量化自己的注意力和生产力,重塑个人习惯来抵御环境变化。


  1. 1.这个错的。高管们会议多,其他事务多,深度工作更重要。高管们践行的是,做的时候好好做,深度做,做到位。玩的时候同理。 @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