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Work》全书碎片式整理
Part One 概念
CHAPTER 1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 “大重构”背景
- 智慧机器的发展,导致工作机会减少;
- 远程工作容易——工作外包;
- 大重構是擁有資本的大好時機。
整理
- 三个有特别优势的群体
- 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
- 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
- 以及有能力動用資本的人(本书不做谈论)。
成为前两个群体所必需的两个核心能力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 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如twitter, iphone),不是生产力工具;
- 真正的生产力工具(如智慧机器、ai机器人)使用方法更复杂,学起来更难。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 把技术轉變成人們重視的有形結果;
- 创造。
深度工作力:培养前两个能力的关键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快速學習
刻意練習
- 你的注意力必須**專注(不能分心)**在某個你嘗試改善的技術或嘗試精通的思想;
- 你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要快速學習一項專業知識,你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達成高水準的生產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x essential
- 想達到高水準的生產,必須長時間全神貫注在單一工作,不受干擾而分心。
注意力残留
- 当我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旁边一个俄罗斯人在视频通话,我不懂俄语,但是一个简短的词语还是在我的“耳边”萦绕了很久才消散。可以想象到平时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又“默认”消耗了多少精力去抵抗环境;
- 谨慎选择工作、学习的环境
CHAPTER 2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本章主要讲了深度工作越来越稀有(同时越来越有价值)的原因
工作方式的深度与浅薄对个人、组织的影响难以度量;
- 哪怕是依靠公司、组织生存的人,有的人面对客户指着责骂面不改色,在其他岗位积极试岗;有的人面对领导责难不得不依靠“关系”转岗尝试新工作。
- 工作方式的深与浅、是否长期坚持在时间面前无所遁形。
浅薄且迅速(注意力分散)的工作方式对工作者本人而言最简单,效率最“高”。
- “几句话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越忙、越多越有生产力;
- 演给别人看的;
- 自己对自身工作、价值的定位不确定;
- 某些系统环节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此(作文字数、)
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重心
- “离了手机不知道该干嘛”;
- 盲目追求数字参数—iphone99、ps9、android18。
CHAPTER 3 深度工作力,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 你的世界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結果;
- 由淺薄支配的一天会耗盡你的樂觀情緒。
- 有內建目標、反饋法則和挑戰的“活动”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 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是我给工作意义,而不是我从里面找意义,事情是做出来的,快乐也是如此);
- 以深度工作產生的心流經驗作為工作生活的核心。
Part Two 原则
RULE 1 培养深度工作力
進入深度狀態的主要障礙
- 促使你把注意力轉向淺薄的衝動(个人意志力减弱、环境噪音、环境“诱惑”);
通过建立习惯来对抗个人冲动;
创新是投入大量“深度工作”的结果。
策略1——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這種哲學很適合工作目標明確、不必負擔身為大組織一份子附帶的其他義務的人。
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這種哲學要求你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一整天、一周中的几天、一年中的一季),其餘的時段開放給別的事
記者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利用任何剛好有空閒的時段,去安静场所(周围熟悉的地方),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
- 有计划,确保每周、每天深度工作时间的下限;
- 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深度工作新手。
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地点開始深度工作;
策略2——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决定工作
- 选择一个对自己而言能够获得“安静”的地点;
- 確定具體的工作時段;
- 仪式:“请勿打扰”标语、喝口浓咖啡、带上耳罩。
开始工作
- 设置基本规范。比如手机电脑设定到“专注模式”、视野中只有必要的工具其他放包里;
-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比如一小时看多少页、一小时写多少字。
持续工作
- 提前睡好;
- 提前准备好:咖啡、食物;
- 散步、深呼吸、看窗外、看天花板。
策略3——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 提高這項任務的重要感(利用潜意识)。激進的改變你平常的環境(泡自习室)、加上大手筆投資金錢或精力;
- 这也是给自己压力,逼自己必须完成某个目标。
策略4——別獨自工作
- 追求創新時,協作式的深度工作能創造更好的成果;
- 磨合需要时间。
感想
- “深度工作”是个神圣的仪式。
- 即使像传统隔断式自习室那样安静的地方也并不适合笔记本(打字有声音),甚至手机键盘的震动在自习室都很明显——不得不考虑周围目光;
- 可输出的目标很重要,因此做连贯性的工作更好,比如看书+写读书笔记、背单词+检验;
- 对我而言,一个人的空间很重要,比如图书馆、公园僻静的角落,看书之余看看天花板,透过厕所窗户看看外面就是享受。
策略5——向企业一样深度工作
do what和do how的区别。
- 书中所讲的例子,提升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是策略,是do what,但是围绕着这个策略设立四或多个执行纪律,是设立规范,是执行框架,是do how。
- 执行框架中包含:
执行目标(essential);
设立领先指标(影响每天的行为);
- 与领先目标相对的是落后指标。落后指标往往以具体失败结果呈现,是结果,而非原因,因此无法对人的行动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领先指标更基础、更底层。比如电销人员通话时长不够(落后指标),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话术没背熟、技巧不熟练,那他应该做的是多背话术、多听成功案例的录音。我的日语听力成绩不好(落后指标),单练听力是不够的,还要补单词、语法,熟悉对话节奏,总结听力技巧。
- 每天花在重要工作的深度工作时长;
- 每天花在读书+写笔记的深度工作时长;
设立记分板
- “更现实地”感受走过的每一步,也是给自己对抗nonessential的“底气”;
- “更有根据地”指导每一天的行动、调整接下来每周、每天的计划;
- 想象出来的计划太主观了,总是高估自身实力,总是抱着“岁月静好”的幻想。
- 在团队中设立记分板有助于竞争;
- 每季、每半年、每学期地去设立,在更长的时间去观察、总结、调整自身的行为。
定期检查成效
- 更长时间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比如提前问学校下周、下月的日历、活动;
- 提前一周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活动;
- 每周配合记分板检查成效;
- 总结哪天做得好、哪天做的不好、距离正常进度要如何调整;
- 做得好奖励。
要懒惰 留时间、空间给生活
- (深度)工作结束,不再去想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 无意识大脑(system 1)更适合处理大规模复杂资讯。理性思维(system 2)“下班”后,system 1会自动“上线”。人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用system 1处理问题。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挺适合回想学过的知识,突然一个念头闪过(偶然),某个问题就有了答案或者发现必须放弃某个行为。
- 有助于注意力重新“充能”。
- 深度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工作一天之后,做些令身心愉悦的事情会有助于注意力恢复;
- 熬夜工作是在透支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 晚上已经达到一天的精力极限(或者长时间深度工作之后),很难再进行有价值的工作。
- 比如高中晚自习,困得要死还要写作业;晚上加班,由于透支注意力,结束的时候头晕目眩(大傻子);
- 让system 1、多巴胺发挥作用。看些轻松愉悦的日语视频、日剧、去公园散步远眺。
- 留出一段时间计划第二天工作。
- 有一段工作期间会自己主动总结每天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第二天做,一方面为了应付上面,另一方面给自己一个“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的心理暗示—放心到点下班就跑;
- 瞄两眼第二天的任务,哪个简单、哪个需要花功夫去核对也心里有数—给自己“一切可控”的安全感,有了这份安全感,就自然会留出一些缓冲来“摸鱼”提升;
- 最恶心的是有领导下班的时候安排任务,好容易建立起的“安全轻松感”被那条消息顷刻间毁掉。不过几次之后就学会找理由不看了;
- 反倒是自学的时候最“肯下功夫”—经常熬夜,效率也确实不高。
rule 2 学会拥抱无聊
几个结论
- 高心智、高专注能力是锻炼的产物;
- 只要分心了,就不是高专注;
- 注意力不断切换(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会对大脑的持久性破坏;
- 提升/改善注意力极限,必须进行“深度工作”训练。
- 后者是前者的正向指标。
- 无聊比没事乱玩更重要;
- 在自己的事上“逼”自己尽快完成。
深度工作训练的目的
- 提高专注能力(注意力极限);
- 克服对分心的诱惑。
三个策略
- 安排专门用来分心的时间
- 有规律有节奏地安排分心的时间(尤其在想分心时先安排专注时间),比如每30(15)分钟专注5分钟分心;
- 必须锻炼对分心的克制能力。
- 工作中的即时消息更要克制(真急事早打电话了,谁发消息啊)。即使是使用电脑的工作场景(码农)也可以先专注写、读代码30分钟之后再看消息;
- 生活、学习中非必要不刷手机(即时信息流Twitter、视频流b站等)。先玩的时候先克制5分钟再说;
- 比起互联网对我的诱惑造成的分心,我更应该抵制自己胡思乱想(overthinking、小姐姐、家庭)的分心。
- 尝试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
- 设定一个比预想、时间表上记录的平均时间更短的时间;
- 逼自己的注意力到极限,从而完成任务;
- 好处是保持在长时间不分心,心智对分心的抵抗力更强。
- 练习生产性冥想
- 在用体力而不用脑力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单一而明确的问题上;
- 警惕分心、思考同一个问题;
- 有架构地去思考:
- 有大概的思路,知道“坑”在哪里;
- 这个解决方案有什么弊端。
- 练习记忆一副牌
- 用熟悉的地点与事物的视觉意向去练习记忆力,从而起到练习专注力的效果;
- 目标很明确;
- 无聊的时候想想这个。
rule3 拒绝任何好处心态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
- 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遠超過壞影響時,才採用這項工具。
- 就跟勾画教科书上的重点一样,勾画所有相当于什么都没勾;
策略一:根据“少数重要法则”选择网络工具
找出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主要目标;
为每个目标列出2-3个能达成该目标的重要活动;
思考我目前使用的网络工具对这些重要活动的影响,评估好影响、坏影响哪个占比大。
我:
- 读书+写笔记;
- 定期来图书馆,边看书边做笔记;
- 看群里大家的笔记。
- 保持日语成绩优秀;
- 按时去上课;
- 错题、知识点定期复习。
- 用特定app做练习题;
- 练日语口语。
- 对着镜子背对话(练嘴巴肌肉);
- 听对话。
- 结论:
- Twitter、Facebook等好几个app都删;
- YouTube、b站对我的影响弊大于利,删;
- 如果内心克制不住,删了也白删,但是必须增加获得的成本。
- 读书+写笔记;
策略二:主动沉默一段时间来筛选群组
- 很多人希望被人注意到就在群里发言,紧接着就会有另一个人为了打发寂寞发言赞同。这种情况在中日的学生群体中特别常见——依从了大多数就有了安全感,因此盲从。线上群组聊天、线下上课、日本兼职打工时候都是如此;
- 另一种群组——组织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筛选个别人(一般是线下)——枪打出头鸟;
- 现在微信对我的意义就是家人方便找我,偶尔打开一次,没消息就关掉。telegram、微信上面不看的频道、群组太多了,已经默认无视了。
策略三:别用网络来娱乐自己
- 心智有能力从事持续的辛苦工作,适当改变活动内容能让生活更充实;比如在深度工作之后看一部纪实电影;
- 警惕低品位网络娱乐:刷短视频、看爽文等让人易上瘾的网络活动;
- 看网络消遣不是休息,也达不到休息的目的。注意力被进一步消耗,导致该干的事情没干。
rule 4 排除减少浅薄事务
几个结论
- 不要低估浅薄工作的危害性;
- 不要觉得除深度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随便使用;
- 浅薄事务无法避免,但必须被限制,否则深度工作时容易打盹。
策略一: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钟
- 巧妙利用笔记本上的空间来安排自己一天的事务,安排大块时间留给重要的工作,额外安排一段时间给所有浅薄工作;
- 时间表的允许即兴改变计划,但也要改变时间表做其他事情;
- 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呈现在时间表上,用方块的形式给每一分钟打标签,问自己这段时间用来做什么;
- 现在我手里面应该有两张纸了,一张是这个月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表,另一张是每天的时间表。
策略二:衡量每个工作的复杂度
- 自己衡量:设想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这个工作需要多久;
- 提前问别人(需求人、领导、同事等);
- 单就前端开发这个职业而言,深度与否往往和设计图、项目复杂度相关的,因此复杂度比较容易直观看出来。最难的,莫过于需求人(或领导)口述需求的情况了。
策略三:确定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
- 一般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在30%~50%;
- 一般人会排斥花大部分时间在非技术工作上;
- 在实际工作中,排斥做浅薄工作会被拒绝,会给领导不好的印象,除非能给他更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就要看这些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如果比例低于50%,学新东西也未尝不可。如果领导发现,要么会给安排新的任务,要么会坐视不理。新的任务是新的挑战,时间合适就做,不合适就去要时间(主动认错降低心里防备)。
策略四:按时下班
- 正式工作中往往会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这是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分界线,正如书中所言:工作完后不要再去想工作。正因为有这个界限的存在,才必须要给工作内容安排优先级,以高效率完成深度、重要的工作。所有浅薄的工作(事务申请、权限配置、安全检查等)都可以往后排,甚至排到第二天;
- 工作近5年的我,即使当小虾米的时候也对自己要求尽职尽责,这是老东家教我的东西,也是我后四年一直在践行的“尽自己的责任”。只是现在才意识到,我并没有给工作划分“对自己的”优先级(深度),这五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为“逃避”而做事;
- 因此在生活上也就更没有安排优先级(一味打游戏),所以给生活安排“上下班”,即固定的时间表也很有必要。工作之外的生活正因为时间自由、无规则束缚,才有更大的可塑性、可创造性空间。
策略五:让自己难以联络
社交方面也有“最小阻力原则”,如果你给别人的印象一直是容易联系、回信快、不加筛选,你就是别人宣泄无聊、无力的最佳选项。本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别人触及到你的门槛。
让发信人多花点功夫
- 降低对方对回信的心理预期、提高发信成本、强调发信责任与后果。
- 现在的社交媒体都有自我介绍的一栏,电子邮件也都有自动回复功能,在这些对方能立刻看到的功能里加上自己的要求,比如没事瞎发消息拉黑、统一周末晚9点进行简单回复;
- 一些大博主会设置订阅用户才能回复、特定群组需要付费才能进入(需要仔细观察辨别);
- 个人也好、特定网络空间也好,一旦放开信息、人员进入限制,就不可避免的带来空间内容质量下降。
流程导向的事务安排
- 视自己在事务中的角色,要求对方或自己补全背景信息,降低双方的心智负担同时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设想事务的结果,达成这个结果你需要走哪些步骤,哪些步骤需要对方出力,截止日期和必要的注意事项,提前把这些信息向对方说明,既给了对方可行性空间又调动了对方积极性。
别回信
- 对大部分来即时消息、邮件应用90%原则:但凡有一点犹豫的,全部不会消息;
- 对于特定人物(上司、家人等)消息设定高优先级,确保自己能看到消息并收到通知,其他消息关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