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
《Deep Work》
Part2 Rule
rule3 拒绝任何好处心态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
- 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遠超過壞影響時,才採用這項工具。
- 就跟勾画教科书上的重点一样,勾画所有相当于什么都没勾;
策略一:根据“少数重要法则”选择网络工具
- 找出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主要目标;
- 为每个目标列出2-3个能达成该目标的重要活动;
- 思考我目前使用的网络工具对这些重要活动的影响,评估好影响、坏影响哪个占比大。
我:
- 读书+写笔记;
- 定期来图书馆,边看书边做笔记;
- 看群里大家的笔记。
- 保持日语成绩优秀;
- 按时去上课;
- 错题、知识点定期复习。
- 用特定app做练习题;
- 练日语口语。
- 对着镜子背对话(练嘴巴肌肉);
- 听对话。
- 结论:
- Twitter、Facebook等好几个app都删;
- YouTube、b站对我的影响弊大于利,删;
- 如果内心克制不住,删了也白删,但是必须增加获得的成本。
策略二:主动沉默一段时间来筛选群组
- 很多人希望被人注意到就在群里发言,紧接着就会有另一个人为了打发寂寞发言赞同。这种情况在中日的学生群体中特别常见——依从了大多数就有了安全感,因此盲从。线上群组聊天、线下上课、日本兼职打工时候都是如此;
- 另一种群组——组织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筛选个别人(一般是线下)——枪打出头鸟;
- 现在微信对我的意义就是家人方便找我,偶尔打开一次,没消息就关掉。telegram、微信上面不看的频道、群组太多了,已经默认无视了。
策略三:别用网络来娱乐自己
- 心智有能力从事持续的辛苦工作,适当改变活动内容能让生活更充实;比如在深度工作之后看一部纪实电影;
- 警惕低品位网络娱乐:刷短视频、看爽文等让人易上瘾的网络活动;
- 看网络消遣不是休息,也达不到休息的目的。注意力被进一步消耗,导致该干的事情没干。
rule 4 排除减少浅薄事务
几个结论
- 不要低估浅薄工作的危害性;
- 不要觉得除深度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随便使用;
- 浅薄事务无法避免,但必须被限制,否则深度工作时容易打盹。
策略一: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钟
- 巧妙利用笔记本上的空间来安排自己一天的事务,安排大块时间留给重要的工作,额外安排一段时间给所有浅薄工作;
- 时间表的允许即兴改变计划,但也要改变时间表做其他事情;
- 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呈现在时间表上,用方块的形式给每一分钟打标签,问自己这段时间用来做什么;
- 现在我手里面应该有两张纸了,一张是这个月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表,另一张是每天的时间表。
策略二:衡量每个工作的复杂度
- 自己衡量:设想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这个工作需要多久;
- 提前问别人(需求人、领导、同事等);
- 单就前端开发这个职业而言,深度与否往往和设计图、项目复杂度相关的,因此复杂度比较容易直观看出来。最难的,莫过于需求人(或领导)口述需求的情况了。
策略三:确定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
- 一般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在30%~50%;
- 一般人会排斥花大部分时间在非技术工作上;
- 在实际工作中,排斥做浅薄工作会被拒绝,会给领导不好的印象,除非能给他更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就要看这些浅薄工作的时间比例,如果比例低于50%,学新东西也未尝不可。如果领导发现,要么会给安排新的任务,要么会坐视不理。新的任务是新的挑战,时间合适就做,不合适就去要时间(主动认错降低心里防备)。
生活
- 当一天、某个时段没有任何任务时,我很容易懈怠;
- 是我给工作意义,而不是我从里面找意义,事情是做出来的,快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