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启蒙》读书笔记

重新看了一眼这本书的目录,在分析了一些老实人的价值观缺陷之后,又解释了一些常见的值观问题,唯独没说应该怎么做。可是即使说了参考价值也不会很大,实际操作层面的事情还是要在实操中见真章。  

老实人的四大误区:

  • 以道德准则和主观好恶支配自身行为

    • 社会运行受两套法则支配

      • 道德准则规范(群体规范法则):
        • 正面性:总是符合大众利益;
        • 表面性:实际操作与之不符甚至相悖,比如寒暄语“吃了吗?”只是为了避免尴尬而实际意义却不大。
        • 抽象性:道德准则只为人行为划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但从未涉及具体实践手段和目标。
      • 社会运行法则:
        • 隐蔽性:源于个体的体验、经验的实践中,非教授可以获得,行为或与道德不符甚至相悖;
        • 实用性:以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基础,为达到某一现实效果而不在乎实现路径;
        • 具体性:服务于具体现实目标,有具体的现实操作行为。
    • 处理这两套法则之间的关系

      • 社会运行法则是道德规范的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分别对善恶做了诠释,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大量灰色、空白地带,而这些地带是社会运行法则的用武之地;
      • 社会运行法则是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道德准则牵扯到对方的“面子”问题,运行法则则涉及到具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比如见面寒暄“吃了吗”的现实意义就是既照顾对方的面子,又维持了和他的关系。
      • 社会运行法则会改进、丰富道德准则。社会运行法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与道德规范相悖的情况,而最后结果是所有人受益。这便是对道德准则的补充和改进。
    • 个人总结&感悟

      • 老实人往往认为道德准则是社会运行的唯一规律,因此排斥、不认可其他规律;
      • 老实人总以单一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处处碰壁。技多不压身,技多身轻如燕,“技”既包括硬技能(赚钱),也包括软技能(社交、宣传、俗称吹牛逼);
      • 一些老实人认为道德准则是“善”,却忽视了社会运行规律也是“善”,他们对善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忽视了善的本质是共赢
  • 对他人的心理和个性严重缺乏了解

    • 不了解人心理变化的规律
      • 人的心理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的,捕捉心理变化(表情、动作等)并采取不同策略应对才是正解;
    • 采用同一个策略去应对多样复杂的人性
      • 每个人在性格上都存在不同特征,都有所恶和所好,避其嫌恶,投其所好才能获得对方好感,才能获得对方支持
    • 既不了解人的动机也不了解动机和表象之间的关系
      • 人的所有行为都有其目标性,甚至于有人都不知道他的目标。但每个人都会掩盖他的目标,因此要透过表象看本质(how?多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在处事方面的灵活性)。
  • 对人生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

    • 弱化甚至突破群体规范法则,有助于群体规范法则的最终实现;

      • 衡量一件事的结果,要看现实的有效性,而非是否合乎道德。实干远远大于空谈
    • 做事手段只是工具,是道德中立的,其善恶好坏取决于结果;

    • 感想:如何剥离现有的价值评判标准?

      • 和所处环境有关:避免“本能性”的自我阉割,主动离开应该比在现有环境做出改变要容易;
      • 和所受教育有关:不能预设立场,立足于事实(多角度、多语言),用逻辑推演(是什麽、为什么、怎么做)
  • 对实际效果和利害关系考虑不足

    • 总是理想化事物的发展、结果,而对实际效果视而不见;
      • 对现实的认识不足且过于理想化,导致将高投入低产出“合理化”;
      • 对实际投入、产出没有具体衡量、实施标准。
    • 对利害关系考虑不足。
      • 每个行为都会对周围人、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老实人无法正确预估、甚至提前沟通行为的影响,导致对其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碰壁。

老实人的五大行为表现

  • 利益敏感度不够

    • 利益与道德:利益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且个人发展有需要争取自身利益,而道德要求人无私奉献。两者非互斥关系;
    • 利益敏感度不够
      • 老实人总认为“好的言行就会自然有好的结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本质上是对群体道德规范的盲从,是口号,是放屁;
      •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要想获得更好的资源,就势必要去“讨好”掌握、分配资源的人,无论是职场、交友或是女人均是如此,人总倾向于自己、自己一方掌握更好的资源;
      • 不争的后果
        • 让人觉得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足;
        • 不利于在职场的发展。不争就会错失很多职场甚至人生跨越的机会,这是自己付出的成本;
        • 不利于自身心情舒畅。不争就会眼睁睁看着别人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摘走,嫉妒、憎恨、郁闷长期积压,后果很严重;
        • 不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越来越多所谓好人的“不争”会在社会形成新的规则束缚、重压每一个人、每一个新生儿,带来巨大的社会后果。比如日本出生率的严重下降。
    • 缺乏从利益角度考虑和规划自身的长期发展
      • 人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一致的。放弃短期利益会减少长期利益、削弱获取长期利益的能力;
      • 对利益有认知误区。追求利益并不是谋取私利。老实人习惯从“义”的角度去考虑“利”,认为只要于“义”不符就是谋取私利。其实非也,正当追求利益才是“大义”所在——为自己家庭、社会群体(如员工等)谋福利;
      • 对技巧有认知误区。利益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争抢的,因此必然伴随超出社会规范技巧的使用,必然要有所针对的使用各种技巧。这应该也是“尽早试错、多试错”的原因,打破思想上的束缚,锻炼自身技巧运用的灵活度和准确性
      • 对人际关系有认知误区。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为了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首先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只有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才能够团结他们、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