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日文版阶段性总结

这几天在看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日文书籍,该书于2013年出版,目前已经看了21%,看的方式仍然是粗浅掠过以掌握大意为主。

该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从行为目的的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即目的论。与目的论相对的是原因论,即从原因的角度去解释人的行为(这也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举个例子:孩子因对父母不满而离家出走,这是原因论,而目的论则这样解释这个行为:孩子为了离家出走而找了对父母不满这一理由。与其说过去经历创伤促使性格形成,不如说害怕突然改变的不适感和潜在风险而继续选择持有以前的性格。在目的论中,性格、习惯、创伤等等都被总结为一个词:lifestyle,且认为个体往往选择保持lifestyle不变而不断贬低自己,却忽视了自身做选择的能力。

经济学里面讲“已经付出的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参与决策”,目的论则讲“过去不能影响现在,影响现在行为的只有现在的目的”,立足于未来而非过去审视现在的行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是更积极、更经济的心理学。无论是《挪威的森林》中永泽所言:“做应该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还是《当下的力量》中对“本我”的诠释,都和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个体对当下拥有完全的掌握性力量,过去(多巴胺、短期)不及未来(内啡肽、长期)重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