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挪威的森林》日文版总结
2025.01.23下午16.08读完了日文版《挪威的森林》,提前两天读完,蛮开心的。
遗憾的是,尽管收藏了643个条目(单词、句子),能记住的却寥寥无几。每三页做一次查询,因此只能说出大概的故事情节。
但我却格外满足——降低了记忆要求反倒容易长期坚持。记得刚开始的时候,4%的内容挣扎着花了6个小时才读完,现在4个小时能读6%、7%的内容。每天完成既定目标甚至超额完成觉得还能再读一点时,果断放下去睡觉——我需要细心呵护自己仅存不多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随便熬夜的小男孩,不敢轻易透支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刚刚28岁我就感觉到了岁月在我身上的痕迹,熬夜导致第二天状态格外差、看书稍微久一点久眼睛就隐隐作痛、4年前因不健康的作息导致的慢性病症状开始加重……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一件事:我已经在变老了。
书中所写:死是生的一部分,活着的时候同时也在向死亡迈进。在亲身经历几次祭奠活动之后,我对死亡格外亲切。古人云:“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已”,今天在读书时猛地想起高三那半年,随后脑海出现这样一个声音:“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已经死了”。在我庆幸我还活着之余,想起书中这句话:“不要怜悯自己,那是品行最低劣之人的行径”,我苦笑。
我品行最为低劣,因此我恨他们。做梦是要付出代价的,梦醒之后要面对难以忍受的残酷和因无能力应对而被痛苦充斥大脑的嚎叫与混乱。他们毫不犹豫的将我的梦打碎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为我着想的姿态,因此我恨他们。
我相信人是信息的集合体,言行如何取决于接受的信息如何。近段时间学到了后一句话:只接受信息却不处理输出反倒和垃圾场无异。上个世纪,人们接受的信息往往来自所处的环境、身边的人,多少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的意味。书中,在木月死后,三人小团体解散,主角逃离家乡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独居、独来独往,然而过去的梦魇却还是抓着他不放,他选择通过读书麻痹自己。而直子则试图通过在城市中漫无目的地游荡来消解男友死亡带来的伤痛。他们在逃避什么?书中另一位女主绿子——一位自小就很独立的女性、一位衣着大胆说话大胆的女性、一位我行我素不受制约的女性,这样一位女性成了男主的救命稻草,成了男主面对残酷现实的忠实伙伴。
在读完玲子的遭遇后,我脑海中出现这样一个声音:”你是由别人的碎片拼合而成,因此你从来都不是你“。在笔者看来,直子是因为自己的身体“该湿的时候不湿”而死,木月和初美则是“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选择自我怜悯而死。三人生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却以死证明自己存在过。可怜,很痛惜。换一个视角大概就如同永泽说言:“那是最低劣之人的行径”。由此联想到学生跳楼、狮子从小就被训练怕拖鞋的新闻,都是预设规则,都是房间里的大象。我约束自身言行举止,自我催眠大象如镜子般自然存在,却没注意到“我”已经越来越小,甚至自己都愈发觉得小得应该被忽视。反过来想,为什么要远离疯子、甚至远离网上意见不合的人,因为于对方而言“规则”是不存在的。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在同一风向的讨论中做“出格”提问会被人当成傻子群殴,主动逃离大型封闭场合或在其中主动充当路人已近乎成为本能,但这些都不妨碍我去接触一个“具体”的人,并向他询问为什么。这也导致不善言谈、性格孤僻、和人对线处于劣势,甚至不善合作和寡欲,所以主动再主动点就尤为重要,主动去和人接触、主动学另一门语言、主动踏入陌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