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说起
最近几天在玩一个类似王者荣耀的游戏,我至今玩过三个类型的角色了:法师、战士、射手,我发现射手我玩得最好,法师最菜,战士则因为较熟练勉强及格。
射手相较于其他职业明显的优势是:只需要点击就行了,其他什么操作呀意识呀只需要掌握一点就行——因为一但被抓住就是被干掉,甚至没必要挣扎。而战士则需要抗伤,考虑技能连续性以及利用小兵“玩弄”对手——对抗性更强,技巧性要求更明显。
我的内心住着一只小黑猫
《老实人启蒙》读书笔记
孤独半生
如果人的生命只有60岁,那我已经过了一半。今天我已经28岁,自我意识才堪堪从“沙漠”中萌发出来,本以为已经习惯了离别,再经历一次却还是这么疼。
缺乏自主性
简单总结下最近几天的思绪。现在我自身的感觉就像是一株无根草,随风飘荡,造成这个感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已经没有了亲属的羁绊。我已经不把曾经父母住的现在爷爷奶奶住的那个房子当作是家了。从情感上来讲,他们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总是意图控制我,我即使有不舍也必须离开,那个地方仅剩财产继承问题了。至于几个姨,她们看重的是我能赚钱,因此只要我还在赚钱,她们则会任何事情都由着我,任何事情都疏远我。
No Way Out
いつからこんな気持ちを抱えているんだろう。誰かをシッカリと抱きしめて、その柔らかくて温かい胸の中で泣き崩れたい。
《被讨厌的勇气》日文版阶段性总结
这几天在看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日文书籍,该书于2013年出版,目前已经看了21%,看的方式仍然是粗浅掠过以掌握大意为主。
该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从行为目的的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即目的论。与目的论相对的是原因论,即从原因的角度去解释人的行为(这也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举个例子:孩子因对父母不满而离家出走,这是原因论,而目的论则这样解释这个行为:孩子为了离家出走而找了对父母不满这一理由。与其说过去经历创伤促使性格形成,不如说害怕突然改变的不适感和潜在风险而继续选择持有以前的性格。在目的论中,性格、习惯、创伤等等都被总结为一个词:lifestyle,且认为个体往往选择保持lifestyle不变而不断贬低自己,却忽视了自身做选择的能力。
经济学里面讲“已经付出的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参与决策”,目的论则讲“过去不能影响现在,影响现在行为的只有现在的目的”,立足于未来而非过去审视现在的行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是更积极、更经济的心理学。无论是《挪威的森林》中永泽所言:“做应该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还是《当下的力量》中对“本我”的诠释,都和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个体对当下拥有完全的掌握性力量,过去(多巴胺、短期)不及未来(内啡肽、长期)重要。
待续…
往日之影
几天前和哥哥拌嘴了,起因很简单,我开他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另一辆车把车门钢板侧面的车皮碰下来一点。嫂子表示以后注意,我私下和表哥聊并表示赔钱600块。他说给钱就是不尊重他们,我说碰坏了就是碰坏了和尊重不尊重无关,因此吵了起来
我后面反思这件事情,发现确实是我做错了。首先,嫂子之前就提醒过我,我却一点都没在意,这确实没尊重她。另一点则是,我因相当排斥以前寄人篱下生活的无力感而近乎本能地想用钱来掌控事情发展的“主导权”,这一行为既推开了嫂子也伤害了我和哥哥之间的情谊。
观舞
几年前,我给刚上大学情窦初开的妹妹发了几张女方被男友利用法律坑害的记录截图,本意是想提醒她交友谨慎。自那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她打电话给我,言辞颤抖,充满了迷茫和压力,几句话过后,竟直接哭了出来…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我做了极其恶毒的事情,我在她美好的愿景上留下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这道伤口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慢慢变成了我与她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今天经过小巷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小女孩,身穿价值不菲的银装蜷缩着在角落默默哭泣,我慢慢向她靠近试图询问,她却猛的抬头看向我,身上亮闪闪的银装变成一根根尖刺浮在身前,这时的她宛如一支绽放在寒冬的玫瑰,晶莹剔透,却刺骨严寒,不似人间造物。我楞在原地,一动不动。
“不要靠近我”,她冷漠的说了一句之后,继续蜷缩在角落哭泣。